
文/李海林
每当提及父亲李松佴,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记忆便会缓缓浮现。他于1923年降生在黄潭镇白龙寺村一组这片土地上,1986年走完了平凡却厚重的一生。作为革命烈士李瑞洲的儿子,父亲的人生从起点便带着一段难以磨灭的苦难印记,也正是这段经历,塑造了他坚韧、正直且始终心怀他人的品格。
1932年,祖父李瑞洲为革命事业牺牲,家中瞬间失去了顶梁柱。彼时的父亲年仅9岁,上面有12岁的姐姐,下面还有5岁的妹妹和1岁的弟弟,一家五口的生计骤然陷入绝境。在那个物资匮乏、战火纷飞的年代,没有了经济来源的一家人,只能靠讨米要饭维持基本生存,稍大些后,父亲便跟着邻里去做长工、打短工,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,只要能换一口饭吃,他从不会抱怨半句。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日子,没有压垮父亲,反而让他更深刻地懂得了生活的不易,也在他心中埋下了“要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”的种子。
展开剩余79%新中国的成立,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生,也为父亲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。凭借着在苦难岁月中磨砺出的坚定意志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,父亲被乡亲们信任,担任了白龙寺村贫协主任。在土地改革运动中,他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,白天挨家挨户走访,摸清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,夜晚在煤油灯下整理资料,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公平分配到农民手中,让乡亲们真正实现“耕者有其田”;在合作化运动推进过程中,面对部分村民的疑虑和不解,父亲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合作化带来的好处,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加入合作社,带领大家抱团发展,共同迈向更安稳的生活。在每一项工作中,父亲始终立场坚定、旗帜鲜明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,也让“靠谱”“公正”成为了乡亲们提起他时最常说的评价。
父亲的无私,不仅体现在为村民谋福利上,更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默默支持中。在代管村里学校的那段时间,他看着学校破旧的校舍,心中满是牵挂——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,怎能安心?当得知学校计划修缮房屋却缺少木材时,父亲没有丝毫犹豫,主动提出将自家栽种多年的树木无偿捐给学校。要知道,那些树木是父亲平日里精心照料的“宝贝”,看着它们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,父亲付出了不少心血。可在他眼中,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比树木更重要,“能让娃们在好房子里读书,这些树就没白种”,父亲这句朴实的话,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。
1970年,贫宣队进驻当地机关事业单位,父亲因工作能力突出、思想觉悟高,成为了贫宣队的一员。在这段工作中,父亲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,一方面积极向单位职工宣传党的政策,帮助大家提高思想认识;另一方面,他注重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,当时在邮联系统工作的陈广美、航运系统工作的杨木生,便是父亲重点培养的对象。父亲经常与他们谈心谈话,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,鼓励他们在岗位上积极进取、勇挑重担,还耐心指导他们学习党的理论知识,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。在父亲的悉心培养和推荐下,陈广美、杨木生最终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来都成为了各自系统里的骨干力量,为单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父亲常说:“好苗子就得好好培养,让他们能为国家、为群众多做事,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。”
1978年,黄潭公社考虑到父亲工作经验丰富、做事踏实认真,便安排他到天北长渠管理站工作。接到通知后,父亲没有丝毫懈怠,第一时间到岗熟悉工作。天北长渠的防护林是保障渠道安全、维护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,父亲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,便把照料防护林当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任务。每天清晨,天还没亮,父亲就带着工具来到渠边,仔细检查每一棵树木的生长情况,看看是否有病虫害,是否需要浇水、施肥;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,他更是放心不下,冒着风雨去查看树木是否有倒伏、断裂的情况,一旦发现问题,就立刻动手处理。有一次,连续几天的暴雨导致部分树木根部松动,父亲担心树木倒伏影响渠道安全,便顶着大雨,扛着铁锹在渠边加固土壤,浑身湿透了也毫不在意,直到把所有有隐患的树木都处理好,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。在父亲的精心栽培和养护下,天北长渠两边的防护林长得郁郁葱葱,不仅有效抵御了风沙侵蚀,保护了渠道的畅通,还为周边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,创造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父亲的一生,没有波澜壮阔的壮举,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,他就像黄潭镇田野里一株平凡的庄稼,默默生长,默默奉献。可正是这份平凡中的坚守与担当,让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发光发热,用行动诠释着责任,用善意温暖着他人。如今,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多年,但他的身影从未远去——他面对苦难时的坚韧、对待工作时的认真、为人处世时的无私,就像一盏明灯,始终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,也成为了我们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代代传承。
天门竟陵江河社区
2025年9月19日
李海林,1956年生于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白龙村,中共党员,高中学历,系白龙寺革命烈士后代。自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,承担着第二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播使命。1975-1983年担任白龙寺村党支部副书记等职,扎根乡村服务群众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,全身心投入白龙寺红色文化基地建设,成为白龙寺村革命传统教育讲解员,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先烈血脉、弘扬红色文化。近年来,先后在《天门文艺》等刊物及《今日头条》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文章。
发布于:湖北省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